仰手接飞猱,俯身散马蹄

[ yǎng shǒu jiē fēi náo,fǔ shēn sǎn mǎ tí ]

仰手接飞猱,俯身散马蹄拼音

[ yǎng shǒu jiē fēi náo,fǔ shēn sǎn mǎ tí ]

仰手接飞猱,俯身散马蹄的意思

接:迎面射;猱:猿类;马蹄:一种箭靶的名称。扬起手射中飞猿,俯下身射破箭靶。形容技艺高超

仰手接飞猱,俯身散马蹄出处

三国·魏·曹植《白马篇》:“仰手接飞猱,俯身散马蹄。狡捷过猿猴,勇剽若豹螭。”

成语基本释义:

[ 成语用法 ]

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
仰手接飞猱,俯身散马蹄近义词

仰手接飞猱,俯身散马蹄反义词

仰手接飞猱,俯身散马蹄造句:

吴伯箫《记一辆纺车》:“那种感情,是凯旋的骑士对战马的感情,是‘仰手接飞猱,俯身散马蹄’的射手对良弓的感情。”

仰手接飞猱,俯身散马蹄英语翻译

暂无英语翻译

仰手接飞猱,俯身散马蹄成语接龙

  • 蹄闲三寻  指马奔走时,前后蹄间一跃而过三寻。形容马奔跑得快。同“蹄间三寻”。
  • 蹄间三寻  指马奔走时,前后蹄间一跃而过三寻。形容马奔跑得快。
  • 蹄閒三寻  指马奔走时,前后蹄间一跃而过三寻。形容马奔跑得快。同“蹄间三寻”。
  • 体贴入微  体贴:细心体谅别人的心情和处境,给予关心和照顾;入微:达到细微的程度。形容对人照顾或关怀非常细心、周到。
  • 替天行道  代上天主持公道。封建社会里农民起义多以此作为动员、组织群众的口号。
  • 提纲挈领  纲:鱼网的总绳;挈:提起。抓住网的总绳,提住衣的领子。比喻抓住要领,简明扼要。
  • 绨袍之义  比喻不忘旧日的交情。
  • 提名道姓  提、道:说。直呼他人姓名,对人不够尊敬。
  • 提心吊胆  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。
  • 涕泗滂沱  滂沱:雨下得很大。雨下得很大的样子。形容哭得很厉害,眼泪鼻涕象下雨一样。
  • 提要钩玄  提要:指出纲要;钩玄:探索精微。精辟而简明地指明主要内容。
  • 倜傥不羁  倜傥:洒脱,不拘束;羁:马笼头,比喻束缚、拘束。形容洒脱豪放,不受拘束。
  • 体大思精  体:体制,规模;思:思虑;精:精密。指著作规模宏大,思虑精密。
  • 体国经野  体:划分;国:都城;经:丈量;野:田野。把都城划分为若干区域,由官宦贵族分别居住或让奴隶平民耕作。泛指治理国家。
  • 提纲举领  比喻抓住要领,简明扼要。同“提纲挈领”。
  • 提纲振领  比喻抓住要领,简明扼要。同“提纲挈领”。
  • 逷听远闻  “逷”同“逖”。指视听范围很远很广。
  • 提心在口  心提在口,几乎要跳出来。形容恐惧。
  • 剔透玲珑  形容灵巧可爱。亦比喻人的聪明伶俐。
  • 蹄闲三寻  指马奔走时,前后蹄间一跃而过三寻。形容马奔跑得快。同“蹄间三寻”。

仰手接飞猱,俯身散马蹄的意思是接:迎面射;猱:猿类;马蹄:一种箭靶的名称。扬起手射中飞猿,俯下身射破箭靶。形容技艺高超

复句式成语大全网提供成语仰手接飞猱,俯身散马蹄的意思及近义词、反义词、英语翻译、出处和仰手接飞猱,俯身散马蹄造句等详细信息。
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gz109.cngz109.cn/ysjfnfssmt.html

相关推荐

  • 天下无不散筵席 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第35卷:“天下无有不散筵席,就合上一千年,少不得有个分开日子。”
  • 猱搔虎痒 虎首痒,则使猱爬搔之。不休,成穴,虎殊快不觉也。 《贤弈编》
  • 余霞散绮 清·洪昇《长生殿·定情》:“堪赏,圆月摇金,余霞散绮,五云多处易昏黄。”
  • 雨散云飞 唐·白居易《五年秋病后独宿香山寺三绝句》之二:“饮徒歌伴今何在,雨散云飞尽不回。”唐·司空图《游仙诗》之二:“刘郎相约事难谐,雨散云飞自此乖。”
  • 雨散风流 清·方文《送钱而介归携李》诗:“余年二十游嘉禾,禾中好友良独多……可怜一别十三载,雨散风流竟安在。”
  • 雨零星散 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一百九回:“[张清、王英]杀散左哨军兵,如摧枯拉朽的直冲进来,杀得贼兵四分五裂,七断八续,雨零星散,乱窜奔逃。”
  • 魄消魂散 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32回:“袭人听了这话,吓得魄消魂散,只叫‘神天菩萨,坑死我了!’”
  • 广陵散绝 南朝·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雅量》:“嵇中散临刑东市,神气不变,索琴弹之,奏《广陵散》,曲终曰:‘袁孝尼尝请学此散,吾靳固不与,《广陵散》于今绝矣。’”
  • 冰消雾散 北周·庚信《周大将军琅邪定公司马裔墓志铭》:“都督始州诸军事,蛮夷恃险,狼顾鸱张,高山寻云,深谷无景,九地纵横,三门起伏,危峰马束,水险桥飞。遂得谷静山空,冰消雾散。”
  • 冰散瓦解 《三国志魏志傅嘏传》“嘏对曰”裴松之注引晋司马彪《战略》:“比及三年,左提右挈,虏必冰散瓦解,安受其弊,可坐算而得也。”